菲利普・伊其理 Philippe Hiquily

鋼鐵與想像力的舞者|法國新現實主義雕塑巨匠
藝術家簡介
Philippe Hiquily(1925–2013)為法國戰後極具影響力的雕塑家。他以金屬焊接與力學結構 建立出介於詩意與機械之間的獨特語彙:修長的女性身段、幾何片狀的槓桿與支點、隱含 感官與幽默的姿態,在風與重力的牽引下近乎「起舞」。Hiquily 早年接受巴黎學院派訓練, 受原始藝術、太平洋群島及非洲雕塑啟發,擅長把回收金屬與現成物轉化為優雅而具動能的 立體語言。他與新現實主義(Nouveau Réalisme)世代如 Jean Tinguely、Arman 等人並行, 卻始終保持獨立的創作面向。
1959 年在巴黎 Galerie Iris Clert 的個展讓他一舉成名;1960 年,作品即為紐約古根漢 美術館典藏,隨後陸續於歐美重要博物館展出並進入多個公私立收藏。Hiquily 的雕塑不只 在美術館內發光,亦長期佇立城市公共空間——他擅於以「風向」「槓桿」等日常機制, 將金屬從冷硬轉為富有節律的運動語彙,讓作品在自然力下化為城市的時間指針。
代表系列包括:Girouettes(風向車)、Femme(女性身段)、動力/噴泉雕塑等; 其作品現藏於紐約古根漢美術館、巴黎國立現代美術館與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、芝加哥藝術 學院及多個歐洲重要私人收藏。Hiquily 以兼容古典曲線與現代力學的語彙,成為二十世紀 後半雕塑史中不可忽視的關鍵名字。
《Grande Girouette》|上海靜安雕塑公園 公共藝術
上海指標性公共藝術|現代畫廊推動實現

2010 年,現代畫廊代表 Philippe Hiquily(菲利普・伊其理) 參與「上海靜安雕塑公園公共藝術計畫」,成功促成三件一組、每件高約 12 公尺的 《Grande Girouette(巨型風向車)》於北京西路 × 石門一路交會口長期設置。 作品以風向與槓桿為結構核心,結合城市氣流與群眾視線,成為上海具辨識度的 地標雕塑之一。
國際藝術地位
Hiquily 作品典藏於多家國際機構與重要私人收藏,包括:
-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(Solomon R. Guggenheim Museum)
- 巴黎國立現代美術館(Centre Pompidou)
-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(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)
- 芝加哥藝術學院(Art Institute of Chicago)
- 比利時王室私人收藏 等
其雕塑亦常見於巴黎、紐約、上海等城市公共空間;兼容古典形式與現代想像的雕塑語彙,使其在全球雕塑史上佔據重要地位。
作品欣賞

60 × 35 × 15 cm,銅雕

H. 38.5 cm,銅雕

108 × 80 × 20 cm,銅雕

H. 95 cm,銅雕

H. 205 cm,銅雕

H. 45 cm,銅雕

H. 69.5 cm,鋼片焊接

H. 220 cm,銅雕

32 × 22 × 87 cm,複合媒材,1998

19 × 16 × 55 cm,銅雕,199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