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淼獲 2025 佛羅倫斯藝術與設計雙年展複合媒材金獎──
姜淼的層刻美學與東方精神的當代表述

 

works | 展覽作品欣賞

追蹤FB最新消息

EN

在當代視覺文化急速變動的脈絡中,能在形式、材料與精神層面之間形成深度呼應的創作愈顯珍稀。姜淼以「層/刻」為核心語彙:色層的日常累積,刀痕的瞬間切入,使畫面呈現時間、意識與生命律動交匯的形貌。於她而言,「色」為感知的沉落,「刻」為抵達內在秩序的行動。經由反覆生成的層刻過程,繪畫回到「如何看見內在」的根本命題,並在今日的語境裡展開更深的思辨。

2025 年,姜淼以此獨特的層刻美學,在佛羅倫斯藝術與設計雙年展獲得複合媒材金獎。佛羅倫斯曾以文藝復興開啟世界藝術的啟蒙視野;今日,來自東方文化脈絡的姜淼,以時間的堆疊與精神的凝視回應這座城市,讓歷史的記憶與東方的感知相遇,使人重新看見繪畫通往內在光與精神秩序的可能。於此,佛羅倫斯的啟蒙傳統獲得新的方向,城市也因東方視野的進入而開展另一種靜觀而深遠的風景。

色層的堆疊:以時間構築畫面

姜淼的創作始於色層的反覆堆疊。
每天調色、上色、覆蓋、再等待乾燥,如此循環反覆,使畫面逐漸累積出具有「時間厚度」的色域。這些色層並非為了製造視覺效果,而是在日復一日的勞動中生成,帶有明顯的生命節奏。

她曾談到:
「層層疊加是我與時間相處的方法。」

在這樣的日常累積中,顏料不再只是物質,而成為承載情緒、記憶與呼吸的媒介。色彩在堆疊與沉澱之間構築自身,使畫面內部形成若隱若現的亮度與氣息。
這是屬於時間的光,而非表面的光。

刀刻的節奏:揭露內在秩序

若說色層是時間的堆積,刀刻便是時間的切面。
刀鋒切入畫面的瞬間,使累積的色層與內部的能量被打開,畫面呈現出複層、斷裂、流動、聚散等不同的狀態。
姜淼從不以刀刻作為造型,而是視其為一次次「抵達內在」的行動。

「刻,是讓畫開始呼吸。」

這種刻入並非破壞,而是一種揭示。
透過刀刻,色層之間的交界被打開,讓顏料的內部微光浮現;同時,刻痕本身產生的線條也形成節奏,使畫面在靜止狀態中保有一種微妙的動能。
因此,「刻」在她的創作裡並非線條,而是時間的裂縫;不是描繪,而是生成。

層與刻之間:精神性的視覺構造

在姜淼的作品中,色層與刻痕之間的張力,構築了獨特的精神性質感。

‧ 色層帶來的是「靜」,如深海、如晨霧、如遙遠的光。
‧ 刻痕帶來的是「動」,如地層運行、如呼吸之間的瞬變、如意識的微微跳動。

當兩者交錯時,畫面形成一種介於時間與空間之間的內在亮度。
這種亮度不是顏料本身,而是層刻結構運作後所產生的精神能量。

由此可見,她的抽象並非形式主義,而是關於生命的運作、時間的形狀與意識的節奏。

藝術家的觀點:向內觀看的行動

姜淼在創作自述中,多次提及她對「內在觀看」的關注。
她並非以繪畫傳達外部世界,而是將畫面視為一種「探入生命內層」的方式。

「我把顏料放進時間裡,再用刻痕把時間取出。」
「刻下去的瞬間,是最接近內在秩序的時候。」

因此,她的畫面深處總帶著若隱若現的亮度,那是壓縮後的色彩在層層裂縫中所散落出的呼吸。

佛羅倫斯雙年展中的呈現:材料與精神性的交織

在佛羅倫斯藝術與設計雙年展中,姜淼以複合媒材的層刻結構呈現其長年探索的成果。
作品以堆疊、壓縮、雕刻、揭示等過程,使畫面帶有很高的視覺密度,同時保有深層的靜謐精神。
佛羅倫斯作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,其藝術語境重視:

‧對材料性的掌握
‧對精神性與內在結構的探問
‧對形式與思想之間張力的建立

姜淼的作品正是在這三個面向上展開:
她以複合媒材構築層次,以刀刻導入節奏,以色域形成精神性的空間。
作品不是敘述,也不是描繪,而是生命運行的視覺化。

因此,金獎不只是對技術的肯定,更意味著她的創作體系在材料、視覺結構與哲學性上獲得了國際層級的注意。

東方精神的當代表述

姜淼的創作雖然以抽象呈現,但其根本精神深具東方特質——
著重循環、堆積、節奏、時間,以及「萬物皆在生成之中」的思想。
她的畫面具有東方繪畫特有的「氣」的流動:
不是朝向物象,而是朝向內在;
不是描繪形體,而是呈現感知的形狀。
這使她的作品同時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與東方感知的獨特性。

意義與未來:從佛羅倫斯延伸出的更大對話

這座金獎不只是榮耀,而是一個重要的節點——
它讓姜淼的創作語言在國際上被看見,並使她長年耕耘的層刻美學與精神哲學進入更宏觀的文化對話。

對姜淼而言,這項肯定將成為她持續深化創作的力量;
對現代畫廊而言,這是我們推動藝術家在全球舞台上開拓更多交流的重要起點。

而對觀眾而言,姜淼的作品提醒我們:
在快速變動的世界中,仍有藝術以自身節奏緩慢生成,讓我們在觀看的過程裡重新理解時間、感知與生命的深度。

作品欣賞 | Works

姜 淼 JIANG Mia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