雕塑、神話與城市的堆疊記憶——Arman 與現代畫廊的文化交會

EN

走在臺中草悟道,於市民廣場與勤美誠品之間,城市節奏繁忙而活躍。就在這片繁華之中,現代畫廊門前,一件高達3.6公尺的青銅雕塑挺立其間。這件名為 《疾速傳遞》(DHL) 的作品,是法國雕塑巨匠 Arman(1928–2005)於1988年所創,亦是全球為數不多的 Unique 原作之一。雕塑以神話與機械交織的語言,將古羅馬的 墨丘利(Mercury)神祇現代摩托車、輪胎 等物件堆疊融合,展現了一種「速度的神性」,也彰顯了藝術如何回應時代的能量結構與物流變革。

對多數不熟悉當代藝術史的大眾而言,這樣一件作品可能只是城市空間中異質的裝飾。但在藝術史的維度裡,它承載的是歐洲戰後現代藝術最重要的視覺語彙之一——Arman 的堆積藝術(Accumulation)。在文化推廣的脈絡裡,它更見證了一位台灣策展人如何以三十年如一日的毅力與眼光,將世界級藝術家推進華人社會,使其作品不僅收藏於畫廊中,更深植於城市的地景與人文精神。

一、Arman:從日常物件到神話詩學的雕塑巨匠

Arman,全名 Armand Pierre Fernandez,出生於1928年的法國尼斯,是戰後歐洲最具代表性的雕塑家與觀念藝術家之一。他是1960年創立的「新寫實主義」(Nouveau Réalisme)運動的核心成員之一,與伊夫·克萊因(Yves Klein)、塞薩(César)、尚·丁格利(Jean Tinguely)並列,被視為對抗抽象表現主義與傳統藝術形式的重要推手。

Arman 最著名的創作方式是將現成物(objet trouvé)進行切割、焚燒、壓縮與堆積,以反映當代社會中無所不在的物質性與集體記憶。他擅長透過樂器、自行車、家用物件等物質符號,進行視覺重組與概念轉譯,其創作語彙既批判也詩意,既強烈也有機。他自己曾言:「我創作的不是物,而是記憶與歷史的痕跡。」

《疾速傳遞》 這件作品中,Arman 將古典神話與現代機械結合,將墨丘利這位象徵智慧與速度的神祇,與騎士般的奔跑者重疊交錯,透過銅氧化上色成青銅色與黑的材質對比,構築一種速度與重量、神性與物性之間的張力,體現他將神話現代化、將時間雕塑化的獨特美學哲學。

Arman 的雕塑常見於世界各大公共場域與博物館典藏,包括巴黎聖拉札爾車站(Gare Saint-Lazare)外的 《時鐘牆》(L'Heure de tous)《生命之船》(Consigne à vie),以堆積的時鐘象徵工業化社會對時間的焦慮;為日常通勤注入藝術詩意。他的作品亦為 巴黎龐畢度中心(Centre Pompidou)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(MoMA)法國愛麗舍宮(Palais de l’Élysée)古根漢美術館赫尚博物館與雕塑園(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) 等重要機構典藏,確立其在二十世紀雕塑史中的地位。

二、施力仁與現代畫廊:藝術經紀人的策展實踐與文化布局

若說 Arman 是歐洲雕塑史上的傳奇人物,那麼讓他在華人世界真正「現身」、被看見、被收藏並深植城市的,則必須提及臺灣藝術推廣者施力仁與其所創辦的「現代畫廊」。

自1982年創立以來,現代畫廊以「深耕本土,連結國際」為宗旨,引介歐洲當代藝術進入臺灣與華語世界。1990年代初,施力仁親赴巴黎拜訪 Arman 並建立長期合作關係,成為亞洲最早系統性代理其雕塑作品的藝術經紀人。1995年,現代畫廊舉辦《阿曼雕塑首展》,為臺灣首次以雕塑為主題介紹 Arman,震撼藝壇,並引起收藏機構高度關注。

自此之後,施力仁展開一系列策展與推廣實踐,透過博覽會、專題展覽將 Arman 與達利、César、Philippe Hiquily 並列介紹,並規劃作品安置、雕塑翻銅、作品保存與文獻建置等,展現藝術經紀人兼策展人的專業與策略。

三、Arman 在亞洲:從展覽推廣到公共藝術實踐
在現代畫廊的推動下,Arman 的作品不僅進入畫廊與藝術博覽會,更走出館舍、進入城市文化景觀。

  • 台中市民廣場|《疾速傳遞》(DHL)(1988,Bronze,360×150×110 cm)
    位於草悟道核心地段,現代畫廊入口位置的 Arman 青銅原作,結合神話人物與摩托車部件,象徵速度、全球流通與人類奔馳的精神。
  • 上海南京西路友誼會堂|《飛躍的馬》(Cavalcade)
    由現代畫廊於2004年引入,作品高逾六米、重三噸,為 Arman 少見的大型馬群堆疊雕塑,成為上海具標誌性的城市雕塑之一。
  • 上海音樂廳|《弦樂的律動》
    以樂器堆疊與人體造型結合,是 Arman 對音樂與提琴關係的抽象表述。
  • 上海大劇院|《雙人銅管奏者》
    將運動感與對奏樂的致敬融於一體,為表演藝術空間中的經典配置。
  • 台北國家音樂廳|《Music Power》
    以小提琴集積成塔,展現音樂能量與精神。
  •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|多件雕塑典藏
    館藏數件 Arman 銅雕作品,並定期辦理主題展,推廣至新一代學生與研究者。
2009年 Arman 的家人亦由歐洲訪臺、訪滬,在施力仁陪同下巡覽各地收藏據點,親睹其作品在亞洲的延續生命,這段文化對話亦成為 Arman 藝術遺產在東方的重要見證。

四、畫廊即策展,經紀即文化實踐者

今日回看現代畫廊三十餘年的發展,不難發現其經營邏輯早已超越傳統畫廊。施力仁使「畫廊」不只是交易場所,更是文化生產的中介者與跨文化轉譯的策展平台;其所引介之藝術家如 Arman、César、朱德群、馬東(Charles Matton)等,兼具藝術史地位與創新精神。

五、雕塑不只是形體,更是文明的記憶堆疊

Arman 曾言:「我創作的是時間,是人類對物件的記憶痕跡。」現代畫廊則以行動回應:這些作品,應該被看見、被走近、被理解。從巴黎的工作室到台中的市民廣場,從國際博覽會到校園劇場,Arman 的雕塑穿越地域、語言與文化邊界,成為城市的一部分,也成為我們文化記憶與當代表述中不可或缺的形體。

多年來,施力仁與現代畫廊透過策展與推廣,使 Arman 的雕塑語彙在亞洲多地展出與落地,從安置、文獻到教育推廣,建立起跨文化的藝術傳承軌跡。若有機會走訪臺中草悟道,推薦前往市民廣場一側的現代畫廊:門前即可見 Arman 大型雕塑原作《DHL》,館內亦陳列現當代藝術家的精彩收藏,並定期舉辦精選展覽,成為城市裡深入接觸國際藝術的溫厚據點。

作品欣賞 | Works

Arman, DHL, 1988

阿 曼|Arman

疾速傳遞 | DHL
360 × 150 × 110 cm 銅雕 Unique
1988

Arman, Promesse du Bonheur, 2005

阿 曼|Arman

希望樂章 | Promesse du Bonheur
190 × 100 × 70 cm 銅雕 limited edition
2005

Arman, Victoire en Chantant

阿 曼|Arman

勝利女神的詩篇 | Victoire en Chantant
180 × 200 cm 銅雕 limited edition
2020

Arman, Mega, 1988

阿 曼|Arman

提琴的組合 | Mega
125 × 118 × 62 cm 銅雕 limited edition
1988

Arman, L'Odalisque, 1981

阿 曼|Arman

奧達麗斯克 | L'Odalisque
100 × 60 × 12.5 cm 銅雕 limited edition
1981

Arman, Hercule, La Force Divisée

阿 曼|Arman

大力士 | Hercule, La Force Divisée
75 × 36 × 36 cm 銅雕 limited edition
1993

Arman, Force Devisee

阿 曼|Arman

力量分割 | Force Devisee
72 × 34 × 34 cm 銅雕 Interactive sculpture
1995

Arman, En Evantail, 1995

阿 曼|Arman

米羅的維納斯 | En Evantail
100 × 100 cm 銅雕 Interactive sculpture
1995

Arman, L'Elephant Aux Instruments, 1989

阿 曼|Arman

象神 | L'Elephant Aux Instruments
H. 125 cm 銅雕 Unique
1989

Arman, Violin Bust, 1996

阿 曼|Arman

吉他半身像 | Violin Bust
39 × 26 × 24 cm 銅雕 multiple
1996

Arman, Petite Vénus éclosion, 1990

阿 曼|Arman

綻放 | Petite Vénus éclosion
200 × 200 cm 銅雕 multiple
1990

Arman, Venus éclosion, 1990

阿 曼|Arman

雙面維納斯 | Venus éclosion
33 × 15 × 10 cm 銅雕 multiple
1990

Arman, Mystere Espagnol, 1997

阿 曼|Arman

神秘的西班牙 | Mystere Espagnol
75 × 25 × 17 cm 銅雕 Interactive sculpture
1997

Arman, A Seville, 1997

阿 曼|Arman

向塞爾維亞致敬 | A Seville
74 × 26 × 17 cm 銅雕 Interactive sculpture
1997